黄山松树遭雷击起火,村民紧急救援
8月31日晚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陈村一松树遭到雷击引起雷击火,所幸村民及时发现赶往现场灭火,使火情得到了控制,最终消除了危险。9月1日焦村镇一名工作人员说,8月31日晚间暴雨突至,电闪雷鸣,有村民发现一处山场上,有一团火球在山林中腾起,随即报告给焦村镇值班人员,接到村民报告后,焦村镇当即组织调度当地林业站护林员、附近村组干群等人员赶往现场处置,约30分钟后,在众人协同作战中,树干余火完全被扑灭,周围树木安然无恙。
经过事后核查,这是山场一棵松树遭遇雷击着火。据观察,此处雷击点着火位置主要在树干中间,由内而外逐渐扩散燃烧,树的主干位置只有一个缺口,燃烧猛烈。由于这棵胸径30多厘米的松树有好多枝干,并且枝干内部都在燃烧,当地林业工作人员称,雷击后的松树存活的希望不大。所幸此次雷击火处置得当,及时发现迅速灭火,未引发山火,确保了国家的森林资源不受损失。
森林雷击火的发生原因
近年来,雷击已成为森林火灾主要原因,对全球森林生态安全及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,极端天气频发导致雷击火在全球呈多发趋势。2019年我国四川省凉山州相继爆发两场森林雷击火,特别是31名消防员火灾扑救中英勇牺牲,引发广泛关注。而今年8月,美国加州由于罕见的雷暴天气引发大规模山火,导致该地区在几天内遭遇了近11000次雷击,雷击引发了超过300起火灾,大量房屋被摧毁,数千人被迫撤离。这些都雷击引起火灾带来的严重后果,毁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,严重威胁了我们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安全。
雷击火是引发森林火灾最主要的天然火源,那么它是如何发生的?有专家解释说,雷击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主要是雷暴,特别是干雷暴,也就是俗话说的“干打雷不下雨”现象。雷暴形成的闪电接触地面可燃物,便具备了“天雷勾地火”的条件。闪电往往伴随着降水,如果降雨量及雨强达到一定程度时,雷击引发的火源则会自动熄灭,但是在暖而干燥的天气条件下,降水不能到达地面,或者雨量太小不能熄灭火源,这时由于雷击引发的火源就会蔓延成灾。而当前,气候变化导致雷电活动逐步增强、许多少雷区变为多雷区,未来的雷击森林火灾形势越来越严峻,雷击森林火灾防控问题已成为森林防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。
森林雷击火的预防策略
雷击引起的森林火灾通常发生在人迹罕至、交通不便的林区,自雷击发生到明火产生往往有0.5-2小时的阴燃时间。“地下燃烧,地上冒烟”,这是最好的灭火时间窗口,一旦明火出现甚至发展为树冠火,加之雷暴后如果有高温大风天气,救火的难度和代价会极大增加。因此,加强雷击火的预测预报、监测核查仍然是目前防雷减灾的最主要措施,提升对雷击火的应急处置能力则是当务之急。森林雷击火预防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。
科学划分防雷区域防范等级。根据雷电分布特征、雷击大地密度,划分雷击火防范区域等级,根据防范等级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。
增加雷电监测设施,完善监测手段。这是提高雷击火预测预报水平的关键。闪电定位、闪电计数器、全视场可见光近红外闪电光谱探测仪、高精度三维雷电实时定位成像系统等是监测雷击、有效预报雷击火的重要手段。外移式防雷保护技术可以为大区域防雷提供技术手段。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预报雷击火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可以利用雷达回波分析预测雷击火。
人工作业影响天气。通过发射人工降雨弹、人工降雨火箭,飞机播撒碘化银等手段,进行人工增雨作业。破坏雷雨云起电机制,有效抑制雷击,也可通过降水增加森林湿度,降低可燃物含水率,扑灭早期火灾,达到防火灭火的作用。
加强林区灭火专业化队伍建设。雷击火扑救处置非常困难,火灾发生地点人烟稀少,交通不便,到达火场非常困难。特别是近年来林区扑火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,极大制约了扑火队伍战斗力发挥。应加强森林灭火专业化突击力量建设,不断提高队伍灭火能力,配备现代化森林灭火装备,利用地空配合手段高效扑救雷击火。
加强基础设施建设。加大林区路网密度,既可以对林火形成天然的物理阻隔作用,也可以在发生火情时第一时间将扑火队伍送到火场。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,提高森林火灾防控现代化水平。